近日,第六届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大赛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产业选拔赛在南京举行。大赛由省企业研发机构促进会主办,来自全省各地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领域的16家单位参加比赛。参赛项目从用于精密医疗手术的激光器,到赋能一线急救的智能喉镜,再到替代人工的巡检机器狗,无不体现“从问题出发,向应用而去”的鲜明导向。
经专业评审和大众评审共同评分,中红外激光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中铁山桥(南通)有限公司获得一等奖,江苏鑫科特种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获得二等奖,南通生原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获得三等奖,常熟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获得优秀奖。
中红外激光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的“2微米掺铥光纤激光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项目,解决了高端医疗器械的“卡脖子”难题。该公司技术副总王飞和记者说,2微米掺铥光纤激光器属于技术门槛较高的高端医疗设施,可用于泌尿外科的结石碎石和前列腺手术等,能提升碎石效率,缩短手术时间,还具有快速止血等一系列优势。
为攻克研发难关,该公司集聚了一支高层次人才组成、领头人在中红外激光研发领域有30余年经验的技术团队,并通过“医工结合”模式,打通从临床需求到研发立项的“第一公里”。王飞坦言,由于采购到的上游关键核心器件质量不稳定,团队被逼自研,自主攻克了上游核心器件,解决了传统工艺下器件易烧毁的痛点,也确保了产品的工程化可靠性。目前,他们研发的2微米掺铥光纤激光器的输出最高功率达到国际最高水准,被国内多家厂商用作医疗器械的核心器件。团队正配合相关厂商开展医疗器械注册工作。
徐州百瑞麻醉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展示了获得二等奖的“智能麻醉气道管理工具”项目,分享了从临床需求到技术转化的全过程。公司运营负责人陈依依介绍,气道管理是保障患者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关键技术,也是麻醉安全与围术期救治的基础环节。然而,现有气道管理工具都会存在操作难度高、技能学习周期长等问题。在部分麻醉和急救现场,患者可能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机器人技术和AI算法的融合,研发智能喉镜等创新医疗器械。希望能使不同层级医生在标准化培训后都能安全、高效地完成气管插管操作,在关键时刻为患者重建呼吸通路。”陈依依表示。
据介绍,该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麻醉科临床专家团队、复旦大学医疗机器人和AI研究团队合作,持续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自立项起即确立“临床牵引、医工融合”的研发模式,由运营与注册团队同步介入,确保研究路径合法合规,并提前规划质量体系建设与注册证申报方案。今年5月,该项目获得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重点项目立项支持。
获得三等奖的管网集团(徐州)管道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带来“长输埋地管道外检测智能巡逻狗”项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芹介绍,目前我国长输油气管道的外检测,仍依赖传统人工检测,这样的形式不仅人力物力成本高,且效率较低。
“传统检测需要检测工作员携带不同设备,在同一路段反复行走多遍才能采齐数据。”张芹表示,“一经发现异常,响应时间也比较滞后。”为此,团队自主研发了“长输埋地管道非开挖综合检测智能巡逻狗”。该产品经历3次方案迭代,相比早期的履带式和轮式方案,四足式机器狗的灵活性与野外适应性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这一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多模态AI与实时分析的特点。张芹介绍,智能巡逻狗搭载了红外、GPS、激光定位等多种传感器,一遍走完,就能完成所有综合检测;同时,彻底改变了“先检测,后分析”的旧模式,通过后台终端实现了“边检测,边分析”,可及时有效地发现管道缺陷,极大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间。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投用测试阶段。张芹介绍,未来研发团队还将致力于解决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电池的续航问题。
本场选拔赛评委、江苏省企业研发机构促进会理事长田启明表示,本届参赛项目一大共性特点就在于“应用为王”。科研成果要深入企业、真实落地,才能真正服务国计民生。此外,大赛对于科创企业来说,是一个绝佳的“练兵”机会,能让专家、同行和研发机构帮忙“把把脉”,审视已有的技术或产品是不是还有进步空间。
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大赛自2020年真正开始启动,到今年已是第六届。大赛每年吸引近百家单位参赛,线万人次参与,旨在加快推进高质量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今年的产业选拔赛由电子电器与新材料、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数字化的经济与能源环保三场组成,还将在此基础上举办总决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